话酒茶网,专注为客户提供高端雪茄、香烟、茶叶、酒品最新价格及政策资讯。
不欢迎18周岁以下的人士浏览。数据仅供参考,购买烟草请到线下实体店!

喝多少酒才算“适量饮酒”?最新答案:零

编辑:话酒茶小编 发布时间:2021-09-10 阅读数:604

适量饮酒并不有利于身体健康

613b052978d3f.jpg


“每天一杯酒,活到九十九”,“小酌怡情,暴饮伤身”,“适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这些说法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更有不少好饮者将其当作捍卫口腹之欲的最后堡垒。


今年5月,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了一篇由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的、基于50万名中国人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证实,随着饮酒量的增多,罹患中风的风险均匀增加,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适量饮酒有益心脑血管健康的说辞恐难成立。

 

“饮酒变异基因”调查


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利的说法已风靡了几十年。一个广为流传的依据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知名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报道称,在法国,人们喜爱吃高热量和高胆固醇的食物,但同时,却有着较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这一现象被称为“法国悖论”,而人们将其中奥妙归结为法国人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爱喝红葡萄酒。


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们进而绘制出一条饮酒量和中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曲线,发现二者呈U型关系,即适量饮酒比滴酒不沾和豪放畅饮者发病率都低。科学家们为这一发现寻找着合理的解释。比如,红酒中有白藜芦醇,能扩张血管、起到抗氧化作用。但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白藜芦醇要想在人体内发挥同等作用,那人几乎得在酒海中遨游。另一种可能性是,适量饮酒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HDL-C又被俗称为“好胆固醇”,其角色相当于血管中的“垃圾搬运工”,能清理易于沉积到血管壁、导致血管狭窄的杂质。但迄今为止,这一推断也未得到完全证实。


与此同时,U型曲线的研究结果开始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上述最新研究的负责人、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人口健康系教授陈铮鸣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解释说,以往研究中,通常的做法是询问受访者的饮酒量,并在之后观察随访其发病率,做出二者关系曲线。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存在的情况是:一个不饮酒的人如果经济条件差,本身身体情况也就不佳,容易患病;而一个适量饮酒的人,往往有着不错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除了饮酒,还有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优质的医疗条件,这样导致了其发病率低。也就是说,适量饮酒和低心脑血管发病率之间很可能存在假关联而并非因果关系。要探究清楚二者的关系,就要尽可能排除这些混杂因素。


陈铮鸣团队此次采用的是被称为“孟德尔随机化”的遗传学研究方法,这是一种近十年来被科学家们广泛应用的招数。简单地说,就是要找到能决定饮酒量的基因,通过不同个体间饮酒基因的差异来反映不同的饮酒量,进而再建立与发病率的关系。因为基因生来服从随机分配,因此,整个过程就类似于模拟大型临床随机试验。此前,世界范围内也有科学家做过类似的尝试,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最终得出的结果,都不如陈铮鸣此次的研究有力。


陈铮鸣选择的是东亚人特有的“饮酒变异基因”——负责编码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两个基因。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首先要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变为乙醛。之后,乙醛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转化,变为无毒的乙酸,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但东亚人群中,有30%~50%的人编码乙醛脱氢酶的基因存在天生变异,这就意味着酶的活性降低,会造成乙醛在体内积聚,表现出来的情况,就是喝酒后脸红,感到不适,不胜酒力。而乙醇脱氢酶基因的变异会使乙醇分解成乙醛的速率加快,同样会导致血液中乙醛浓度的增高。


正是由于有两个“饮酒变异基因”,使得不同的人之间饮酒量不同。陈铮鸣的研究中,随访调研了50万人的实际饮酒量,并测定了50万人中16万人的基因型,研究发现,以基因型对人群划分后,不同基因型和其饮酒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随访男性人群中,两个“饮酒基因”完全变异个体平均每周饮酒量为4g,未发生任何变异的个体饮酒量约为256g,后者是前者的60多倍。用陈铮鸣的话说,这就好比有了一个高倍显微镜,为下一步清晰呈现饮酒量和疾病的关系提供了便利。


陈铮鸣团队对50万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做了长达10年的随访,并作出了16万人以饮酒基因划分的饮酒量和疾病发病率的关系曲线。研究发现,随着饮酒量的增加,缺血性中风(脑梗塞)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且饮酒对于出血性中风的影响更大。根据研究测算,中国男性8%的缺血性中风和16%的出血性中风可直接归因于饮酒。而中国女性喝酒不多,这也为研究提供了有效对照,证明同等条件下,男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是因为饮酒所致。


由于这次研究是以“饮酒变异基因”为工具,证实的是饮酒量与中风发病率的关系,因此,这样的结论也可适用于全球范围内。而由于心肌梗塞患者的数据量有限,这次研究并没有得出这一疾病与饮酒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酒精消费管控


事实上,除了这项研究,近年来,关于饮多少酒才算“适量饮酒”的标准问题一直都在讨论中。


去年8月,《柳叶刀》杂志发布了一篇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关于酒精饮用与全球疾病负担的分析,研究覆盖了全球195个国家与地区。这篇文章指出,出于健康考虑,最适宜的饮酒量应该为零,随着饮酒量增加,健康风险也随之骤增。


然而,去年4月,同样是《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基于19个高收入国家83项研究、覆盖将近60万饮酒者的论文。这篇文章分析了饮酒风险的安全阈值,结果发现,总体而言,人们每周酒精的摄入量不应超过100g,约相当于5~6杯红酒或五六瓶啤酒,否则,就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实际上,这一数值已低于世界各国现行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饮酒量。比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男性每周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75g,女性每周不超过105g。这项研究还发现,当40岁的普通人每周摄入的酒精量分别为100~200g、200~350g及超过350g时,其预期寿命将分别减少半年、2年及4~5年。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乔岩看来,目前,确实有一些研究证实适量饮酒是对预防冠心病有益的,但总的来讲,这样的获益也会被饮酒致癌等其他的风险抵消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结肠癌、乳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与饮酒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女性饮酒患癌的风险通常高于男性。乔岩称,像乳腺癌、结肠癌,即便适量饮酒,也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乔岩指出,目前,世界各国的居民膳食指南中,都有诸如“如果从不饮酒,就不要为了预防疾病而喝酒”之类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在暗示着人们,适量饮酒并不有利于身体健康。


酒精消费位列世界疾病负担的第七号“杀手”。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于酒精危害的认知逐步加深,但世界范围内,酒精的消费总量预计还会攀升。《2018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中写道:在现有各区域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预计2020年,世界人均酒精消费总量将由2016年的6.4升上升到6.6升,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为7升。这其中,主要的增长贡献将来自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区域的国家。中国是西太平洋区域酒精消费增长的“主力军”。从2005年到2016年,中国的终身戒酒者比例从50.9%下降到42.1%,2016年,中国人均酒精消费量为7.2升,预计到2025年,还将增长0.9升。


《柳叶刀》今年5月刊载的一篇预测性分析称,在高收入国家,酒精消费总量已经维持稳定,而在中低收入国家则有所增长,预计到2030年,高收入国家对全球酒精消费量的贡献率将减少一半。文章分析说,全球酒精消费量的增长可归结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的增长。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林大庆教授撰文称,现有框架下,到202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酒精消费减少10%的预期目标将难以实现。而在制酒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应制定更强有力的政策来加以监管。林大庆称,因为酒精消费达到高峰期的时间点和饮酒引发疾病间会有一定时间差,可能会持续数年,这或许会迷惑政策制定者,并且这样的间隔会被酒精行业与相关利益集团用来反对更严格的控制措施,声称适量饮酒者的健康福利不该被剥夺。在他看来,应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模式,来制定《酒精控制框架公约》,对酒精行业予以监管。乔岩认为,近年来,一系列发表于顶尖医学期刊的研究都有着“最适宜的饮酒量为零”的认定倾向,这或将推动各国居民膳食指南开始下调推荐饮酒量。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删